首页 > 非遗文化

罗山皮影

发布时间:2021-06-23 阅读量:

罗山皮影是信阳皮影戏的典型代表,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2011年入列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里收藏了百年历史以上的皮影影人、头像近300余件,皮影制作传习区、皮影戏体验区。

罗山皮影戏是河南省皮影戏原始生态保存完整的形式之一。据明、清《罗山县志》记载,罗山皮影戏源自河北滦州,自明朝嘉靖年间(1552—1566)传入罗山,距今近500年历史。

皮影影人是由本地小牛皮制成,尺寸为50—60厘米。影人头部和身体可分离,主要以头像变化展现戏剧角色特点,影人制作重彩绘、轻镂刻。罗山皮影戏唱词道白采用豫南方言,唱词、道白夹以民间谚语、笑话等。皮影戏音乐由豫南江淮一代民歌小调演变而成;音乐唱腔高亢激昂,明亮悠扬,真假声替换自如,节奏感强旋律明快流畅,优美动听。

皮影戏影人、乐器及必备物品用两支木箱装下,外加一卷帐幕,人称皮影戏班为“一担箱”。罗山县现有在册皮影艺人近500名,常年表演的皮影戏班80多个,并且带动影响了信阳各县区的皮影戏艺术,形成了“信阳皮影戏”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。皮影戏演出北至驻马店市全部,南到湖北省的黄陂、孝感,东至安徽省的阜阳、六安等市,西到南阳市的唐河、桐柏、邓州等县(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