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2日,我有幸跟随邓欢欢和魏伶旭二位老师前往潢川县开展民歌采风活动。此次采风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潢川民歌的独特魅力,还更加深入了解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。
我们此次潢川民歌采风活动旨在挖掘和学习潢川县的民间音乐文化,对当地的民歌与小调进行搜集与整理,也为音乐学院的特色课程《信阳民歌赏析》和《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》搜集丰富、鲜活的音乐资料。

潢川民歌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音乐风格著称。歌曲旋律优美,节奏自由,歌词贴近生活,充满地域风情。在演唱形式上,既有独唱,也有对唱、合唱,富有表现力。在潢川县踅孜镇淮河印村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的带领下,我们首先采访到了当地的民间艺人许学堂老师。他从80年代收集了潢川县绝版的民间小调,距今200多年历史的《旱船调》,还有各种船渔号子与劳动号子。在许老师优美的歌声中,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,脑海中有了潢川人民在河边吆喝划船的场面。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,许老师一直很激动,他说不想让这些潢川的民歌到土里去。我略感失落,我在想传承民间音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。本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,既要注重保护民歌的生存环境,又要对民歌传承人多加呵护。总的来说,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。
我们还深入潢川乡村,走村串户,采访当地另外两名民间歌手李国明和喻志明。他们用原汁原味的歌声,展示了潢川民歌的魅力。我们从他们的口中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民歌资料,并对他们的演唱进行录制,为后续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在拍摄完后,两位民间歌手认真观看了我们拍摄的视频,并指出自己唱得不对的地方并进行及时修正,两位老师对待音乐严谨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,我们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学习老师的严谨精神,我在接下来的音乐学习中也要向两位榜样老师学习。

潢川民歌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、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。歌曲内容丰富,既有歌颂美好生活的,也有表达爱情、亲情和友情的。这些歌曲是潢川地区民间文化的瑰宝,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我们跟随许老师来到了淮河边上,碰巧遇到了正在划船捕鱼的老人,这时许老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当地的渔船号子,我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民间劳动号子的真实场景。民歌来自于人民,是反映当时民俗文化的缩影,我们将重点关注潢川民歌的传承与创新,思考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,让民歌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。
最后一站,我们来到了潢川县图书馆,查阅、学习有关潢川县的民歌发展历史与曲谱书刊,并进行了资料拍照留存。在收集资料时,潢川县文化馆馆长王新伟耐心地为我们讲解了潢川的历史与文化。书籍文献是记录当地文化的重要资料,我们此行收获满满,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,对潢川民间音乐的整理、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微薄之力。
通过此次采风,我深刻感受到了潢川民歌的魅力和民间文化的底蕴,同时,也让我深刻理解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性。我们应该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,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作者:音乐学院2023级音乐学5班 郭 霄 指导老师:邓欢欢 魏伶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