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俗,作为一种人类的重要历史文化形态,不仅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印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,同时也紧密地维系着人类生产、生活、文化思想与精神寄托的全部过程。
信阳为中华民族开发早的地区之一,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。信阳大地的先民们在认识自然、适应自然、改造自然的实践中,把他们的寄托和梦想,浸润于生存与发展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世代相传、约定俗成,逐步地聚焦为一种相沿成习的自觉行为与信念。信阳的民间习俗,既闪烁着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智慧的光芒,又有着别具格的地方特色,使之成为信阳这一方水土厚而生动的历史文化,并长期地、不间地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精神生活。这些习俗,通过世世代代不断创造和丰富,融化到了自己的生息劳作、饮食起居、婚嫁寿庆、歌舞嬉戏之中。许多风俗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,成为中原文化和楚文化源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搜集、梳理、研究这一文化现象,对于提升信阳文化软实,丰富信阳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
信阳大部分区域在淮河以南和大别山北麓,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区。山地和丘陵占全区面积的75.4,山水清远,景色秀丽,生态优越,物产丰富。信阳市孙遗址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养殖鱼苗的遗迹,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一处水生动物养殖业遗址。西汉刘安的《淮南子・人间训》载:“孙叔决期思之水,而灌娄之野。”可见准滨期思陂是我国最早见记载的水利设施。这些都足以证明信阳自古就是稻香鱼肥的“鱼米之乡”,农业文明发达,人民生活自在、安详、平和。在诸多的民俗事项中,农耕文明烙印无处不在。俗话说,“三里不同风,十里改规矩”。依信阳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,信阳民俗也具有因地而异、因时而异的特征。淮河两岸水陆交通便利,沃野广袤,“一半干饭一半馍”的民谣里洋滥着富足、自信板発龙、走酒等彰显着剽悍好义的民风。中部地区丘陵绵延,盛产稻米林木,文风昌盛。光山花鼓戏、灶戏和罗山皮影戏里透着温婉精致的性情。南部山区山多河密,居住分散,交通不便。有人说是“九岭十八洼,洼注有人家,多的三五户,少的只一家”。长期以来,处于半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,是信阳民歌的主要分布区,人们乐天坚毅,胸怀宽广。总体而言,信阳民俗特点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开放包容。信阳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冲,自古为南北、东西经济文化交流通衢,历经千百年物化风移,多种文化于此交流荟萃,尤其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在这里相映生辉、交织融汇。春秋时期,楚并诸准而开辟史淮农业区,淮上与楚联为一体。后又有楚顷襄王将楚国的政治、军事中心北迁至城阳,楚文化传播淮上各地。而信阳长期固定在中原的地理单元内,中原文化不断渗透融合,最终呈现出“豫风楚”的独特文化景观。文化的多元,开阔了信阳人的眼界,滋养着信阳人兼收并蓄、海纳百川的精神。映衬于如此辉煌文化背景下的信阳民俗,形成了不排外、不保守、不甘落后,喜领先风气,既敢于引进来消化吸收,又勇于走出去创业开拓的传统。
ニ是坚初敦厚。《诗经》(《大雅・崧高》)中就有“维申及甫,维周之”之说,可见“申、甫之地,为形势控扼之要”,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要地,战乱频仍。信阳虽是传统农耕地区,但兼有山林河泽多种地形,经济发展不均衡。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的同时,还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,在手胼足胝、生生不息的奋斗中逐渐形成了坚韧不拔、敦厚无畏、处变不惊的秉性。在生活上,多省吃俭用,精打细算,以“思前顾后,吃穿常有”为持家之道。信阳人重节义,感怀春秋时期息夫人事迹,至今香火供飨。宋士杰不畏权势、乗直诉讼被民间广为流传。自古以来,凡有义举,一呼百应。革命战争年代,积极支前,踊跃参军,英勇善战,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中,大别山始终坚持红旗不倒,是信阳人坚韧不拔性格的最好例证。信阳人实在,“前门迎客,后门押当”,宁愿自己受罪,也要让客人高兴。信阳人重乡谊,老乡观念强,讲究“人情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”。信阳现在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200万人,大多以乡情为纽带,相互扶持关照,抱团创业,相互帮助。事业有成后,又大都愿意反哺故里,造福乡梓。当前,信阳市在经济发展中打出的“民智牌”,就是抓住了信阳人重乡情的精神实质。
三是浪漫酒脱。近年来信阳考古发现证明,有商以降,息族就已是镇守南土的异姓方国之。从保存完好的提梁卣美酒肇始,信阳的酒脱气质便一如这香飘千年的美酒源源不绝,沛然不可御。自周以来,宣王封申伯以镇南国。上的信阳一线分布着申、息、江、黄、弦、赖、、蓼、番等诸侯国。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的鼓、瑟、箫、笙编钟等乐器,表明当时的官廷音乐较为发达。上先民“喜歌舞,敬鬼神”,信神事鬼,巫风极盛,客观上发展了原始歌舞。由娱神而娱人,从源头的点点滴滴,时疾时徐,终入民间而汇成信阳民间音乐舞蹈文化的汪洋。《诗经》中的《召南》等篇,有人认为即是江地区和大别山周边的民歌。信阳天赋自然风物,山川秀丽,加之精美的文化积淀,歌里舞中,情趣横生,熏陶出的浪漫与灵气,滋养了信阳人对美好生活和生命的强烈渴求。信阳人讲情趣、懂生活、会享受,即便是单的衣食住行,虽不会穷奢极欲去炫耀,却也决不肯马虎同。从食不厌精自成一家的信阳菜,到“宁可一月无肉,不可一日无茶”的茗饮格调,是为这一浪漫酒脱民风的最好佐证,也彰显着信阳人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幸福安康的生活状态。
毋庸置疑,带有强烈社会印记的传统民俗既有符合客观规律的一面,但同时也有封建时代落后和迷信的一面。由于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局限,民俗文化或多或少会有错误的认识和应对方式遗留到今天,而成为不合时的陈规陋俗。这些也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和研究。
改革开放以来,经济快速发展,社会急剧转型,传统的农业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,文化形式日益创新,民俗文化逐渐表现出多元、多样和多变的特点。同时,受外来文化的冲击,在新的传播形式影响下,多种民俗之间相互交融、整合,有渐趋同的态势。及时地对已掌握的民俗情况进行发掘和整理,有助于了解这一方水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,并把其中优秀和精华的成分有效地传承和展示,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本书了解信阳,认识信阳,更好地牢记历经千年磨洗,焕发温润光泽的优秀的民俗民风,回味家乡质朴的韵味,感受信阳温的风致。
信阳民俗从生产习俗、商贸流通、岁时节令、人生礼仪、服饰饮食、居家出行、民间信仰民间游艺八个方面,初步勾勒了信阳民俗的特色及历史记忆,记叙了信阳民俗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。
一、生产习俗
农业、渔牧、林业、生成技艺
二、商贸疏通
集市贸易、经纪金融、行帮商会
三、岁时节令
节气时令、传统节日、纪念日、非传统节日及当代节会
四、人生礼仪
婚嫁、生育、过生和做寿、丧葬
五、服饰饮食
服饰、饮食
六、居家出行
居住、家族、行旅
七、民间信仰
宗教及主要场所、庙会及民间俗信、占卜活动
八、民间游艺
说书唱戏、民间花会、民间工艺、游戏竞技